2009年9月,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,山西民间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,其题材内容大多是根据当地民俗与日常所需进行创作的。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人民之中,世代相传。它在创作者直接或间接的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、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和当下生活的互动中,被不断的再创造。依傍黄河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、朴实中正的气质和性格,他们飞剪走纸,将自己的情感、才华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刻画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,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,并彰显着极高的审美价值。剪纸在民间的流行,往往伴随着祈福、民俗、人生礼仪、节庆和日常生活。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,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。山西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,总体来说,具有北方地区粗犷、雄壮、简练、纯朴的特点。但是,因地域环境、生活习俗、审美观念的不同,各地剪纸又有差异,如晋南、晋中、晋东南、晋西北、吕梁山区的剪纸,多为单色剪纸,风格质朴、粗犷,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,风格华丽,较为精细。剪纸艺术家张永忠先生则集山西各地区剪纸特点之所长,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。
张永忠,号水境,1968年生,山西高平人。世代以造纸为业,自幼授受传统文化熏陶,跟随山西韩山堂第四代传人李宝英老人学习剪纸技艺。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刘占江先生学习绘画艺术,后遇作家查良镛(金庸)先生扶植开蒙,提升文化修养。曾受教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。2021年3月创建张永忠艺术馆,研习经典,著书立说,公益传艺,弘扬剪纸艺术。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协彩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,获山西晋城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。